Bankruptcy is a law for the benefit and relief of creditors and their debtors in cases where the debtors is unable or unwilling to pay their debt. Bankruptcy legislation serves a dual purpose:
To effect a quick,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e debtors property among his or her creditors.
To discharge the debtor from their debt, enabling them to rehabilitate themselves and start afresh.
What is Bankruptcy?
Bankruptcy is a Court procedure which, once completed, allows you to avoid paying all or part of your debts, depending upon your financial situation. Depending on the type of bankruptcy you file, there may be a requirement to pay some money to creditors or to
liquidate some assets before you can be freed (or "discharged") from your debts.
Will I lose anything if I file for bankruptcy?
Generally, you may file a bankruptcy and retain all of your personal belongings, including your house (HDB), and all household goods. You may be more at risk of losing property if you don't file bankruptcy, as creditors can sue you and attach your bank accounts, garnish your wages and seize your property. As a result, you may miss rent, mortgage or car payments, making it difficult to provide even your most basic necessities.
Who will know about my bankruptcy?
The only parties that receive notice of the bankruptcy are your creditors, the bankruptcy court and the IRAS. Generally, the bankruptcy will have no effect or whatsoever on your taxes. Your employer will not be notified of the bankruptcy unless your employer is also a creditor. The bankruptcy is public record, so anyone who wants to find out could do so through Insolvency checks. Generally, however, only you, your creditors and the IRAS will know about the bankruptcy.
How do I know if I should file for bankruptcy?
Are you being sued?
If you are being sued and you own a home, we will strongly advise you to speak with our counselor immediately about filing a bankruptcy. A bankruptcy will stop a lawsuit immediately and prevent your creditors from placing a lien on your home or garnishing your hard-earned wages.
Have your credit cards or medical bills driven you so deep in debt that it is hard for you to save for the future?
If you are only paying the minimum payment on the credit card bills from month to month (generally from two to five percent of the outstanding balance), and the interest rate is only 15%, you will take about 20 years to pay off a $10,000 debt. Do you really want to be in the same financial situation in twenty years? Bankruptcy may be able to provide you with a fresh start and get you out of debt.
How does Bankruptcy affect my credit history and will it wipe out all of the debts on my credit report?
If you are already in huge debt and thinking of bankruptcy as a way out, most probably your credit report would not be deemed "healthy". As previously indicated, while the bankruptcy will appear on the credit report for six years, once you begin to re-establish your credit worthiness, you will definitely be on your way to a much better credit record.
As to wiping out all debts on the credit report, one should think of a credit report like a history book. You cannot change history, but you can add to it. Likewise, you can only add to your credit report. Hopefully, the bankruptcy discharge will be the end of the "bad history" and the beginning of the "good history".
Sunday, April 25, 2010
Thursday, April 22, 2010
《活法》
在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当中曾经出现过“经营四圣”,他们分别是松下公司的松下幸之助、索尼公司的盛田昭夫、本田公司的本田宗一郎和京瓷集团的稻盛和夫。四个人当中惟一健在的就是稻盛和夫了。
1932年,稻盛和夫生于日本鹿儿岛县,技术员出身的他先后创办了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和日本第二大电讯公司KDDI。经过几十年的经营,这两个企业均名列世界500强,稻盛和夫所创立的深植于佛教的商业道德准则和“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也深深地影响了一批日本企业。
稻盛和夫认为,成功是三个因数相乘的结果。
有记者问稻盛和夫作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你被尊称为“经营之圣”,你认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稻盛和夫答: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三个因数相乘:这就是理念、能力和执着心。
人生如同登山,经营企业亦如此,首先要确定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是把自己的目标仅仅定为小企业还是想创立一个大企业。人应该拥有闪光的人生观,如果把目标定得高远,随随便便的经营理念就不可能达到目标,必须是高层次的哲学理念。如果有人只想着“轻而易举赚大钱”或者“干得顺手”,就会把事情弄糟。
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门人稻盛和夫的人生道路,是一部传奇。在20世纪日本“经营四圣”之中,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企业经营绩效卓著的一位;是向中国走得最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日友好使者的一位;是哲学悟性最高,说得精彩写得精彩做得更精彩的一位。当代中国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稻盛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哲学的核心。这个简练朴素而又精深博大的方程式可以表述为:
成功=人格•理念(-100~+100)×能力(0~100)×努力(0~100)。
稻盛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东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中提炼出来的成功方程式,突出“人格•理念”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失为医治现代社会浮躁病的一副良药。不但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可以用这个方程式来对照、反省自己的人生,广大青少年更能从中受益。记住它,它可能改变你的人生;用好它,你就会取得成功。
稻盛和夫提醒并告诉您
重新审视“活法”
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质朴的原理原则是不可动摇的指针
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真谛
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就会实现180度大转变
实现胸中大志的“宇宙法则”
“智慧宝库”释放无限睿智
自律的“王道”人生观
实现追求的人生法则
思考至关重要
你具有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考虑周全的话,就一定能实现
成功的两大因素: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
大病初愈后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心态决定命运
锲而不舍必定成功
努力是从平凡升华为非凡的必要阶梯
每天的创意促成大飞跃
听到工作现场的“上帝之声”了吗?
牢记“有意注意”的人生
激情和梦想,实现精彩人生
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
处事哲学拨开人生迷雾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哲学
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思维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
如何导演人生这台戏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努力过好今天
“热爱”是点燃“激情”的火把
超越自我,改变人生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国际问题、国家间摩擦单纯化
与外国人接触,“合理性”比 “常识性”更重要
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
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
劳动的喜悦是世上最大的喜悦
清除魅惑人心的“三毒”
磨砺心智的“六个精进”
支配人生的两股神秘力量
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
我把他的“活法”和哲学理念摘录如下: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在感受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性格与哲学的结合。哲学就是探讨为人做事的最高准则。社会进步不能没有哲学。完善了人格就是完善了事业,也就完善了人生。
什么是人生成就?人生成就=(思维方式×激情×能力)的劳动过程。
这三个要素是“积”,而不是“和”(即是“乘”,不是“加”)。为什么?因为相加,少一项还有积分;而如是相乘,少一项,则将完全没有成就积分。
而且三要素中,只有思维方式可能是负数,即思维方式错了,工作激情与能力再强都只能加重损失与失败。
心态决定命运
领导者要想成功,还要有一个好工作心态。
什么是经营企业的好心态呢?稻盛提出办事业三阶段要有不同的心态,我深以为然。
第一阶段,是事业创业或项目设想阶段。此时必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此,万不可找那些头脑很聪明,却缺乏激情、悲观的人,因为好的创新思路很容易被凉水浇灭的。这时要找那些言行有点粗放,但对新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天真感性的人多商量。
第二阶段,是“悲观计划”阶段。为什么要悲观?稻盛认为一个成功者绝不能胆大妄为,在关键时候,即真正要干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反复推敲,小心谨慎。一个不能 以小心谨慎作后盾,表面看来很有魄力的人,那是蛮干,要坏事的。松下有句名言:“企业主管 最大的敌人是狂妄。”这正好与稻盛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需要愉快的执行者。此时我想到米卢所说的“快乐足球”,即如果你能把计划的执行过程看成是快乐的享受,你就会把事情办得很好。反之,心神不定,左右为难,愁思成缕,精神压力过大,怎么能成事?只要把自己精力都用到手头工作上,认真做 好,美好的未来就变成现实。非凡无不是平凡的积累。
新思想运动倡导者、潜能训练导师表示,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心态决定一切!
盛田说了句很重要的话:心态决定命运。这是盛田办一辈子企业,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领导力决定于心态,进而心态要从环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从而反过来催生领导力。
1932年,稻盛和夫生于日本鹿儿岛县,技术员出身的他先后创办了日本京瓷株式会社和日本第二大电讯公司KDDI。经过几十年的经营,这两个企业均名列世界500强,稻盛和夫所创立的深植于佛教的商业道德准则和“敬天爱人”的经营哲学也深深地影响了一批日本企业。
稻盛和夫认为,成功是三个因数相乘的结果。
有记者问稻盛和夫作为两个世界500强企业的缔造者,你被尊称为“经营之圣”,你认为企业经营成功的最大秘诀是什么?
稻盛和夫答:人生与经营活动是相通的。要想取得成功,需要有三个因数相乘:这就是理念、能力和执着心。
人生如同登山,经营企业亦如此,首先要确定应该攀登什么样的山,是把自己的目标仅仅定为小企业还是想创立一个大企业。人应该拥有闪光的人生观,如果把目标定得高远,随随便便的经营理念就不可能达到目标,必须是高层次的哲学理念。如果有人只想着“轻而易举赚大钱”或者“干得顺手”,就会把事情弄糟。
两家世界500强企业的掌门人稻盛和夫的人生道路,是一部传奇。在20世纪日本“经营四圣”之中,稻盛和夫是唯一健在、企业经营绩效卓著的一位;是向中国走得最近、成为名副其实的中日友好使者的一位;是哲学悟性最高,说得精彩写得精彩做得更精彩的一位。当代中国文化大师季羡林先生说:“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稻盛成功方程式”是稻盛哲学的核心。这个简练朴素而又精深博大的方程式可以表述为:
成功=人格•理念(-100~+100)×能力(0~100)×努力(0~100)。
稻盛从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东西方思想文化资源中提炼出来的成功方程式,突出“人格•理念”对人生、对事业、对社会的决定性的作用,不失为医治现代社会浮躁病的一副良药。不但各行各业的成年人可以用这个方程式来对照、反省自己的人生,广大青少年更能从中受益。记住它,它可能改变你的人生;用好它,你就会取得成功。
稻盛和夫提醒并告诉您
重新审视“活法”
人生的意义在于修炼灵魂
质朴的原理原则是不可动摇的指针
从努力工作中体味人生真谛
改变“思维方式”,人生就会实现180度大转变
实现胸中大志的“宇宙法则”
“智慧宝库”释放无限睿智
自律的“王道”人生观
实现追求的人生法则
思考至关重要
你具有超越现实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吗?
考虑周全的话,就一定能实现
成功的两大因素:缜密计划和前期准备
大病初愈后体悟到的人生真谛
心态决定命运
锲而不舍必定成功
努力是从平凡升华为非凡的必要阶梯
每天的创意促成大飞跃
听到工作现场的“上帝之声”了吗?
牢记“有意注意”的人生
激情和梦想,实现精彩人生
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
处事哲学拨开人生迷雾
面对诱惑,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哲学
贯彻落实才有意义
思维决定人生的发展方向
如何导演人生这台戏
身体力行是最好的学习方法
努力过好今天
“热爱”是点燃“激情”的火把
超越自我,改变人生
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国际问题、国家间摩擦单纯化
与外国人接触,“合理性”比 “常识性”更重要
简单是做人和做事的最佳原则
以利他利公之心生活
劳动的喜悦是世上最大的喜悦
清除魅惑人心的“三毒”
磨砺心智的“六个精进”
支配人生的两股神秘力量
如果要寻求我成功的理由,也许就是这一点。亦即,也许我的才能存在不足,但是,我有一条单纯而坚强的追求人间正道的指针。
我把他的“活法”和哲学理念摘录如下:
什么是人生?人生是在感受中不断完善自我的过程。
什么是人格?人格是性格与哲学的结合。哲学就是探讨为人做事的最高准则。社会进步不能没有哲学。完善了人格就是完善了事业,也就完善了人生。
什么是人生成就?人生成就=(思维方式×激情×能力)的劳动过程。
这三个要素是“积”,而不是“和”(即是“乘”,不是“加”)。为什么?因为相加,少一项还有积分;而如是相乘,少一项,则将完全没有成就积分。
而且三要素中,只有思维方式可能是负数,即思维方式错了,工作激情与能力再强都只能加重损失与失败。
心态决定命运
领导者要想成功,还要有一个好工作心态。
什么是经营企业的好心态呢?稻盛提出办事业三阶段要有不同的心态,我深以为然。
第一阶段,是事业创业或项目设想阶段。此时必须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因此,万不可找那些头脑很聪明,却缺乏激情、悲观的人,因为好的创新思路很容易被凉水浇灭的。这时要找那些言行有点粗放,但对新事业有浓厚兴趣的天真感性的人多商量。
第二阶段,是“悲观计划”阶段。为什么要悲观?稻盛认为一个成功者绝不能胆大妄为,在关键时候,即真正要干的时候要特别慎重,反复推敲,小心谨慎。一个不能 以小心谨慎作后盾,表面看来很有魄力的人,那是蛮干,要坏事的。松下有句名言:“企业主管 最大的敌人是狂妄。”这正好与稻盛的观点是一致的。
第三阶段,需要愉快的执行者。此时我想到米卢所说的“快乐足球”,即如果你能把计划的执行过程看成是快乐的享受,你就会把事情办得很好。反之,心神不定,左右为难,愁思成缕,精神压力过大,怎么能成事?只要把自己精力都用到手头工作上,认真做 好,美好的未来就变成现实。非凡无不是平凡的积累。
新思想运动倡导者、潜能训练导师表示,境由心造,相由心生,心态决定一切!
盛田说了句很重要的话:心态决定命运。这是盛田办一辈子企业,最有感触的一句话。
领导力决定于心态,进而心态要从环境分析中找到信心和力量,从而反过来催生领导力。
Tuesday, April 20, 2010
过度学习效应
人们对所学习、记忆的内容达到了初步掌握的程序后,如果再用原来所花时间的一半去巩固强化,使学习程度达到150%,将会使记忆得到强化。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所反映的,就是过度学习的效应。
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
艾宾浩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他为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组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才华并不突出,别人用一天时间学完的东西,他要学好几天。但是他对此并不抱怨,而是坚持了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把需要记住的东西全记下来。奇怪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别人几天才能学完的东西,他用一天就能学完,而且掌握得比别人更好。在这里起作用的,也是过度学习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在识记学习中,W·E·克留格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间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不定期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
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这是L·S·里特发现的。动物(白鼠)在Y迷路中辨别黑白,达到10次练习中有9次正反应,再增加过度学习,然后再进行逆转学习,结果逆转学习次数减少,即由于过度学习,类似于辨别瓜的学习单元的习惯已经形成,对逆转学习有促进作用。
六十年代后,关于辨别学习的研究,大多是进行人的辨别学习研究。除了上面的辨别反应说,还出现了位置习性说、消去说、负反应回避说,诱因说,二要素说,观察反应,注意说等等。
虽然上述各种学说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过度学习”的效果也有目共睹的,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度。放松的状态是不行的,但把学习的弦绷得过紧也不行。因为“过度学习”是指,如果把人学习某种知识掌握到当时再现不出错的程度作为100%,那么,要保持住这种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用一定的时间,用相同的注意水平来不断巩固这一知识。但这种巩固一般保持在学习程度的150%以内为佳,在这一限度内,其学习心理效应最大。
艾宾浩斯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实际上是“适度紧张学习”。要防止“报酬递减”就应该做到:当学习巩固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就可以停止。如果此时再要求自己进行精力投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下降,掌握能力将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去。
宋朝有个叫陈康肃的人,十分擅长射箭。他能够在百步开外射中杨树的叶子,这样的射技举世无双,再没有第二个人能够比得上,陈康肃对自己的本领很是自负。
有一次,陈康肃在自家后花园的场地上练习射箭,引来很多人围观。有一位卖油的老头儿挑着担子经过,也停下来,放下担子,斜着眼睛看陈康肃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陈康肃的箭术果然名不虚传,射出的箭十次有八九次都射中靶心。旁边围观的人们大声喝彩,手心都拍红了,只有那位卖油的老头儿,仍用斜眼瞅着,只稍微点了下头。
陈康肃见老头儿似乎有点看不上他射箭的技艺,又生气又不服气,就放下弓箭走过去问老头儿说:“你也懂得射箭吗?难道你认为我射箭的技术还不够精吗?”老头儿平静地回答说:“我觉得这也没啥了不起的,只不过你练的多了,手熟而已。”
陈康肃终于发怒了,质问道:“你怎么敢如此贬低我的绝技!”
老头儿也不急,不慌不忙地说:“我是从我多年来倒油的技巧中懂得这个道理的。我就演示给你看一看吧。”说完以后,老头儿把一个葫芦放在地上,又取出一枚圆形方孔的铜钱盖在葫芦嘴上,然后他用一把油瓢从油桶里舀了一满瓢的油,再将瓢里的油向盖着铜钱的葫芦嘴里倒。只见那油成细细的一线流向葫芦嘴,均匀不断。等油倒完了,把铜钱拿下来细细验看,竟然连一点油星子都没有沾上。在人们一片啧啧称奇声中,卖油翁笑了笑,说道:“我这点雕虫小技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不过是手熟而已。”
再难的事,只要我们反复地不间断地练习、实践,日久天长,必定会熟能生巧。这个道理所反映的,就是过度学习的效应。
过度学习理论是由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H·艾宾浩斯提出的,主要含义是一个人要掌握所学的知识,一定要经常提醒自己通过反复练习,才能得到巩固。
艾宾浩斯对这一效应作了最早的实验研究。他为测量超过记诵学习所需的过度学习的量,曾以不同的次数读过几组16个无意义的音节,结果发现,过度学习材料比刚能回忆的材料保持效果较好,而且其保持效果和原学习的分量大致成比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小时候的才华并不突出,别人用一天时间学完的东西,他要学好几天。但是他对此并不抱怨,而是坚持了把问题弄得一清二楚,把需要记住的东西全记下来。奇怪的是,过了一段时间,别人几天才能学完的东西,他用一天就能学完,而且掌握得比别人更好。在这里起作用的,也是过度学习效应。
过度学习效应一般发生在识记学习和辨别学习中。在识记学习中,W·E·克留格做了一项著名的实验,在完全学会12个单间节后再进行50%至100%过度学习,1天、2天、4天、7天、14天及28天后所进行再学习中测不定期的保持量,显示出过度学习使保持量增加,过度学习不仅促进了记忆的保持,而且对后面的学习增大了正迁移。
在辨别学习中,由于过度学习,使逆转学习变得容易,这是L·S·里特发现的。动物(白鼠)在Y迷路中辨别黑白,达到10次练习中有9次正反应,再增加过度学习,然后再进行逆转学习,结果逆转学习次数减少,即由于过度学习,类似于辨别瓜的学习单元的习惯已经形成,对逆转学习有促进作用。
六十年代后,关于辨别学习的研究,大多是进行人的辨别学习研究。除了上面的辨别反应说,还出现了位置习性说、消去说、负反应回避说,诱因说,二要素说,观察反应,注意说等等。
虽然上述各种学说还在争议,但无论如何,“过度学习”的效果也有目共睹的,关键是要保持一个度。放松的状态是不行的,但把学习的弦绷得过紧也不行。因为“过度学习”是指,如果把人学习某种知识掌握到当时再现不出错的程度作为100%,那么,要保持住这种知识的掌握程度,还要用一定的时间,用相同的注意水平来不断巩固这一知识。但这种巩固一般保持在学习程度的150%以内为佳,在这一限度内,其学习心理效应最大。
艾宾浩斯所说的“过度学习”,不是毫无限度的“超度学习”。一般认为在一定范围内,过度学习是必须的,超过了一定限度,就是很不经济的,因为过度学习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一般说来,学习程度以150%为佳,其效应也最大。超过150%,会因学习疲劳而发生“报酬递减”现象,学习的效果就会逐渐下降,出现注意分散、厌倦、疲劳等消极效应。
艾宾浩斯的“过度学习”实际上是“适度紧张学习”。要防止“报酬递减”就应该做到:当学习巩固到不再出现错误的水平时,就可以停止。如果此时再要求自己进行精力投入,那么学习效果将会下降,掌握能力将发生递减,在这种情况下,学习时间越长,越学习不进去。
毛毛虫效应
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而无法破除尾随习惯而转向去觅食。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在自然界中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鲦鱼。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科学家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它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也难逃这种效应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是因为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维,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
但与此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使人们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结果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惟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猛然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书画家。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这些工作带来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如果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可能会付出很多无谓的努力,只有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做学问如此,做生意赚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一年,市场预测表明,该年度的苹果将供大于求。这使众多的苹果供应商和营销商暗暗叫苦,他们似乎都已认定:他们必将蒙受损失!可就在大家为即即将到来的损失长吁短叹时,聪明的某甲却想出了绝招!他想:如果在苹果上增加一个“祝福”的功能,即,只要能让苹果上出现表示喜庆与祝福的字样儿,如“喜”字“福”字,就准能买个好价钱!
于是,当苹果还长在树上,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如“喜”、“福”、“吉”、“寿”等。果然,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福”,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这样的苹果的确少见,这样的创意也的确领先于人,正因为他的苹果有了这种全新的祝福的功能——而这又是别人所没有的,他果然在该年度的苹果大战中独领风骚,赚了一笔大钱!
转眼到了第二年,他的这一手别人学会了,但仍然是他的苹果卖最火,为什么?因为他的点子想得更绝,他的苹果上不仅仅仍然有“字”,而且还能鼓励青睐者“成系列地购买”。原来,他早已将他的苹果一袋袋装好,且袋子里那几个有字的苹果总能组成一句甜美的祝词,如“祝你寿比南山”、“祝你们爱情甜美”、“祝您中秋愉快”、“永远怀念你”等等。人们再度慕名而至,纷纷买他的苹果作为礼品送人!
所以,当生活和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我们不能再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法国心理学家约翰·法伯曾经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称之为“毛毛虫实验”:把许多毛毛虫放在一个花盆的边缘上,使其首尾相接,围成一圈,在花盆周围不远的地方,撒了一些毛毛虫喜欢吃的松叶。
毛毛虫开始一个跟着一个,绕着花盆的边缘一圈一圈地走,一小时过去了,一天过去了,又一天过去了,这些毛毛虫还是夜以继日地绕着花盆的边缘在转圈,一连走了七天七夜,它们最终因为饥饿和精疲力竭而相继死去。
约翰·法伯在做这个实验前曾经设想:毛毛虫会很快厌倦这种毫无意义的绕圈而转向它们比较爱吃的食物,遗憾的是毛毛虫并没有这样做。导致这种悲剧的原因就在于毛毛虫习惯于固守原有的本能、习惯、先例和经验。毛毛虫付出了生命,但没有任何成果。其实,如果有一个毛毛虫能够破除尾随的习惯而转向去觅食,就完全可以避免悲剧的发生。
后来,科学家把这种喜欢跟着前面的路线走的习惯称之为“跟随者”的习惯,把因跟随而导致失败的现象称为“毛毛虫效应”。在自然界中许多比毛毛虫更高级的生物身上,这一效应也发挥着作用,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鲦鱼。鲦鱼因个体弱小而常常群居,并以强健者为自然首领。科学家将一只稍强的鲦鱼脑后控制行为的部分割除后,此鱼便失去自制力,行动也发生紊乱,但其它鲦鱼却仍像从前一样盲目追随。
再进一步,我们甚至可以说,我们人类也难逃这种效应的影响。比如说,在进行工作、学习和日常生活的过程中,对于那些“轻车熟路”的问题,会下意识地重复一些现成的思考过程和行为方式,因此很容易产生思想上的惯性,也就是不由自主地依靠既有的经验,按固定思路去考虑问题,不愿意转个方向、换个角度想问题。
固有的思路和方法具有相对的成熟性和稳定性,有积极的一面。是因为袭用前人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人们进行类比思维,可以缩短和简化解决的过程,更加顺利和便捷地解决某些问题;
但与此同时,它的消极影响也不容忽视,那就是容易使人们盲目运用特定经验和习惯的方法,对待一些貌似而神异的问题,结果浪费时间与精力,妨碍问题的解决。而且经年累月地按照一种既定的模式思考问题,不仅容易使人厌倦,更容易麻痹人的创造能力,影响潜能的发挥。
时代在不断变化和发展,我们自己也在不断地成长和发展,对于任何问题的解决不能禁锢于以往的僵化模式,而要不断地创新和与时俱进,从而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以及自身发展的需求。惟有在工作和生活中有所创造,摆脱自己头脑中的思维定势,不再因循前人的足迹,而是另辟一条属于自己的蹊径,才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清朝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自幼酷爱书法,古代著名书法家各种书体他都临摹,经过一番苦练,终于和前人写得几乎一模一样,能够乱真了。但是大家对他的字并不怎么欣赏,他自己也很着急,比以前学得更加勤奋,练得更加刻苦了。
一个夏天的晚上,他和妻子坐在外面乘凉,他用手指在自己的大腿上写起字来,写着写着,就写到他妻子身上去了。他妻子生气地把他的手打了一下说:“你有你的身体,我有我的身体,为什么不写自己的体,写别人的体?”
郑板桥猛然从这句话中受到启发:各人有各人的身体,写字也各有各的字体,本来就不一样嘛!我为什么老是学着别人的字体,而不写自己的体呢?即使学得和别人一样,也不过是别人的字体,没有自己的风格,又有什么意思?
从此,他取各家之长,融会贯通,以隶书与篆、草、行、楷相杂,用作画的方法写字,终于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六分半书”,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乱石铺街体”,成了清代享有盛誉的著名的书画家。
毛毛虫那种毫无意义的绕圈所导致的悲剧还说明:在实际工作中“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神话并不存在,我们不能只注意自己做了多少工作,而且还要关注这些工作带来多少成果,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绩效。如果沿着一个错误的方向,老是跟在别人后面走,可能会付出很多无谓的努力,只有找到一个新的方向和思路,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做学问如此,做生意赚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一年,市场预测表明,该年度的苹果将供大于求。这使众多的苹果供应商和营销商暗暗叫苦,他们似乎都已认定:他们必将蒙受损失!可就在大家为即即将到来的损失长吁短叹时,聪明的某甲却想出了绝招!他想:如果在苹果上增加一个“祝福”的功能,即,只要能让苹果上出现表示喜庆与祝福的字样儿,如“喜”字“福”字,就准能买个好价钱!
于是,当苹果还长在树上,他就把提前剪好的纸样贴在了苹果朝阳的一面,如“喜”、“福”、“吉”、“寿”等。果然,由于贴了纸的地方阳光照不到,苹果上也就留下了痕迹——比如贴的是“福”,苹果上也就有了清晰的“福”字了!这样的苹果的确少见,这样的创意也的确领先于人,正因为他的苹果有了这种全新的祝福的功能——而这又是别人所没有的,他果然在该年度的苹果大战中独领风骚,赚了一笔大钱!
转眼到了第二年,他的这一手别人学会了,但仍然是他的苹果卖最火,为什么?因为他的点子想得更绝,他的苹果上不仅仅仍然有“字”,而且还能鼓励青睐者“成系列地购买”。原来,他早已将他的苹果一袋袋装好,且袋子里那几个有字的苹果总能组成一句甜美的祝词,如“祝你寿比南山”、“祝你们爱情甜美”、“祝您中秋愉快”、“永远怀念你”等等。人们再度慕名而至,纷纷买他的苹果作为礼品送人!
所以,当生活和工作遭遇挫折或陷入停顿时,我们不能再像毛毛虫那样做毫无意义的努力,而应该转变思路和善于另辟蹊径,以便更有技巧、更有效率地工作,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过度理由效应
每个人都力图使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看起来合理,因而总是为行为寻找原因,一旦找到足够的原因,就很少再继续深思。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过度理由效应”。这一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在开头所讲的故事中,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同样,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一天,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抱怨道:他家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淇淋。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但如果买的是其它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庞帝雅克派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发现确是这样。这位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车子对香草过敏。他经过深入了解后得出结论,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原来,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便利顾客选购,店家就将香草口味的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而将其它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深入查究,发现问题出在“蒸气锁”上。当这位车主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买香草冰淇淋由于花的时间短,引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工作”、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管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走近互联网巨头Google公司的总部,人们会发现这里丝毫没有大公司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所有的员工看上去都很放松。他们享受着许多公司不具有的特别待遇,比如可以在公司里接受免费的按摩、可以打乒乓球、游泳或者到一间冰淇淋“吧”里去小憩一会儿,还可以免费吃到由大厨用有机原料作的饭菜。不仅如此,雇员们还被鼓励将其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任何形式的户外活动。这种休闲、甚至散漫的工作状态,在一些批评者看来是网络泡沫经济的显著表现,但Google却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成功地将一批年轻的技术精英凝聚起来,并使其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为公司赚得大把钞票。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
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报酬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
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
老人所利用的,是由于社会心理学上所说“过度理由效应”。这一效应是由心理学家德西发现的。
1971年,德西和他的助手使用实验方法,很好地证明了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他以大学生为被试,请他们分别单独解决诱人的测量智力的问题。
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每个被试自己解题,不给奖励;第二阶段,被试分为两组,实验组被试每解决一个问题就得到1美元的报酬;第三阶段,自由休息时间,被试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目的存在考察被试是否维持对解题的兴趣。
结果发现,与奖励组相比较,无奖励休息时仍继续解题,而奖励组虽然在报酬时解题十分努力,而在不能获得报酬的休息时间,明显失去对解题的兴趣。第二阶段时实验组的金钱奖励,作为外加的过度理由,造成明显的过度理由效应,使奖励组被试向用获取奖励来解释自己解题的行为,从而使自己原来对解题本身有兴趣的态度出现了变化。到第三阶段,奖励一旦失去,对态度已经改变的被试,没有奖励则就没有继续解题的理由,而控制被试对解题的兴趣,没有受到过度理由效应的损害,因而,第三阶段仍继续着对解题的热情。
这个实验说明,过度理由将对在每个人的身上都发生着作用,人们为了使自己的行为看起来合理,人们总是喜欢为发生过的行为寻找原因。在寻找原因的过程中,还往往是先找那些显而易见的。如果找到的理由足以对行为做出解释,人们也就不再往更深处追寻了。
在开头所讲的故事中,老人提供了一个虽然说服力并不强,但是却对孩子有足够吸引力的理由,把这些孩子引入了一个心理学上的小小误区,使得他们如果只用外在理由(得到报酬)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吵闹),那么,一旦外在理由不再存在(没有报酬了),这种行为也将趋于终止。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家庭生活中的妻子和丈夫常常无视对方为自己所做的一切,因为“这是责任和义务”,而不是因为“爱”和“关心”;一旦外人对自己做出类似行为,则会认为这是“关心”,是“爱的表示”。同样,亲朋好友帮助我们,我们不觉得奇怪,因为“他是我的亲戚”、“他是我的朋友”,理所当然他们会帮助我们;但是如果一个陌生人向我们伸出援手,我们却会认为“这个人乐于助人”。
过度理由效应的存在给我们两个启示:
第一,不要止步于任何外部理由,而要深入发掘外部理由背后的原因,哪怕这种理由看上去是一种无稽之谈。
一天,一个客户写信给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庞帝雅克部门,抱怨道:他家习惯每天在饭后吃冰淇淋。最近买了一部新的庞帝雅克后,每次只要他买的冰淇淋是香草口味,从店里出来车子就发不动。但如果买的是其它口味,车子发动就很顺利。
庞帝雅克派一位工程师去查看究竟,发现确是这样。这位工程师当然不相信这辆车子对香草过敏。他经过深入了解后得出结论,这位车主买香草冰淇淋所花的时间比其它口味的要少。原来,香草冰淇淋最畅销,为便利顾客选购,店家就将香草口味的特别分开陈列在单独的冰柜,并将冰柜放置在店的前端;而将其它口味的冰淇淋放置在离收银台较远的地方。
深入查究,发现问题出在“蒸气锁”上。当这位车主买其它口味时,由于时间较长,引擎有足够的时间散热,重新发动时就没有太大的问题。买香草冰淇淋由于花的时间短,引擎还无法让“蒸气锁”有足够的散热时间。
第二,如果我们希望某种行为得以保持,就不要给它过于充分的外部理由。
处于管理岗位的人都会发现,奖励的刺激会在某种程度上促使别人保持高涨的热情,对于处于低潮中的人尤其如此。但是如果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保持不变,就会使奖励成为工作的过度理由,一旦失去外在奖励或者奖励无法满足其需要时,结果就会反而不如从前。
激励是一种策略,更是一种艺术,它应包括精神上的沐泽,而不是单纯的物质刺激。使一个人持续不断的努力,应该激发其内在的动力,而不能只靠外在奖励。
心理学实验证明,表扬、鼓励和信任,往往能激发一个人的自尊心和上进心。但奖励的原则应是精神奖励重于物质奖励,否则易造成“为钱而工作”、的心态。同时奖励要抓住时机,掌握分寸,不断升华。管理者如果希望自己的员工努力工作,在给予恰当物质奖励的同时,还必须让职员认为他自己勤奋、上进,喜欢这份工作,喜欢这家公司,而不能简单地把工作与待遇挂钩。
走近互联网巨头Google公司的总部,人们会发现这里丝毫没有大公司那种紧张严肃的气氛,所有的员工看上去都很放松。他们享受着许多公司不具有的特别待遇,比如可以在公司里接受免费的按摩、可以打乒乓球、游泳或者到一间冰淇淋“吧”里去小憩一会儿,还可以免费吃到由大厨用有机原料作的饭菜。不仅如此,雇员们还被鼓励将其五分之一的工作时间用于任何形式的户外活动。这种休闲、甚至散漫的工作状态,在一些批评者看来是网络泡沫经济的显著表现,但Google却正是靠着这种方式,成功地将一批年轻的技术精英凝聚起来,并使其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从而为公司赚得大把钞票。
约翰逊效应
如果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即使平时表现再良好,在竞技场上也会失败。
后羿是夏朝著名的神箭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
夏王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十分欣赏他。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准备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把后羿带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镒;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看着一尺见方的靶心,想着即将到手的万两黄金或即将失去的千户封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平素不在话下的靶心变得格外遥远,他的脚步显得相当沉重。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后羿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最后,后羿一咬牙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道:“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大失水准呢?”
有一位一直在旁边观察的大臣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箭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施展技术,又怎么能射得好呢?”
本来稳操胜券的后羿,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大失水准,最终黯然离场。他的悲剧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我们从心理学上分析,可以归因于约翰逊效应。
约翰逊效应得名于一位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约翰逊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有些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等等。细细听来,“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元人却很不自信,他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也令他自己懊悔终生的事情。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瑞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要走出“约翰逊效应”的怪圈,必须主动去克服对失败的恐惧。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成生于败,败致于成。对任何事情的得与失、成与败都要辩证地看,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人说,幸福就像猫的尾巴一样,越是不停地追逐,就越是追求不到,可是一旦慢下来,停下来,它却与你如影随形。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这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有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一个人的进取心太强,对某个事物刻意追逐,目标就象蝴蝶一样振翅飞远。而平常心可以使人心绪宁静、处变不惊,更易达成目标,而且平常心也可产生情感自慰,使人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生活的环境不允许我保持平常心,又该怎么办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主动参与每一次竞争,不断地对人生旅程中所出现的“压力”和“障碍”加以因应。适应是一个过程,可以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对外界压力所产生的承受能力。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从一次行动到一种性格,需要无数次的磨练与体验,这个过程不可忽视。
其次,对于一个目标真正的专注往往抑制恐惧,甚至忘记恐惧。我们的古人讲“致虚极,守静笃”。当一个人专注到极点的时候,整个心中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就象一只要抓老鼠的猫,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时候人往往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没有恐惧。
后羿是夏朝著名的神箭手。他练就了一身百步穿杨的好本领,立射、跪射、骑射样样精通,几乎从来没有失过手。
夏王听说了这位神射手的本领,十分欣赏他。有一天,夏王想把后羿召入宫中来,准备领略他那炉火纯青的射技。
夏王命人把后羿带到御花园里找了个开阔地带,叫人拿来了一块一尺见方,靶心直径大约一寸的兽皮箭靶,用手指着说:“这个箭靶就是你的目标。如果射中了的话,我就赏赐给你黄金万镒;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减你一千户的封地。”
后羿听了夏王的话,一言不发,面色变得凝重起来。看着一尺见方的靶心,想着即将到手的万两黄金或即将失去的千户封邑,心潮起伏,难以平静,平素不在话下的靶心变得格外遥远,他的脚步显得相当沉重。他慢慢走到离箭靶一百步的地方,然后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摆好姿势拉开弓开始瞄准。
想到自己这一箭出去可能发生的结果,后羿的呼吸变得急促起来,拉弓的手也微微发抖,瞄了几次都没有把箭射出去。最后,后羿一咬牙松开了弦,箭应声而出,“啪”地一下钉在离靶心足有几寸远的地方。后羿脸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弯弓搭箭,精神却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离谱。
后羿收拾弓箭,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夏王在失望的同时掩饰不住心头的疑惑,就问道:“后羿平时射起箭来百发百中,为什么今天大失水准呢?”
有一位一直在旁边观察的大臣解释说:“后羿平日射箭,不过是一般练习,在一颗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发挥。可是今天他射出的箭直接关系到他的切身利益,根本无法静下心来施展技术,又怎么能射得好呢?”
本来稳操胜券的后羿,因为心理负担过重而大失水准,最终黯然离场。他的悲剧有各种各样的解释,但是我们从心理学上分析,可以归因于约翰逊效应。
约翰逊效应得名于一位名叫约翰逊的运动员。他平时训练有素,实力雄厚,但在体育赛场上却连连失利。人们借此把那种平时表现良好,但由于缺乏应有的心理素质而导致竞技场上失败的现象称为约翰逊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名列前茅的学生在高考中屡屡失利,有些实力相当强的运动员却在赛场上发挥异常,饮恨败北等等。细细听来,“实力雄厚”与“赛场失误”之间的惟一解释只能是心理素质问题,主要原因是得失心过重和自信心不足而造成。
1972年,尼克松竞选连任。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尼克松将以绝对优势获得胜利。
然而,尼克松元人却很不自信,他极度担心再次出现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所有人大跌眼镜,也令他自己懊悔终生的事情。他指派手下的人潜入竞选对手总部的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瑞安装了窃听器。事发之后,他又连连阻止调查,推卸责任,在选举胜利后不久便被迫辞职。
有些人平时“战绩累累”,卓然出众,众星捧月,造成一种心理定势: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再加之赛场的特殊性,社会、国家、家庭等方面的厚望,使得其患得患失的心理加剧,心理包袱过重,如此强烈的心理得失困扰自己,怎么能够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呢!
要走出“约翰逊效应”的怪圈,必须主动去克服对失败的恐惧。要做到这一点,根本的解决方法是保持一颗平常心。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成生于败,败致于成。对任何事情的得与失、成与败都要辩证地看,走出狭隘的患得患失的阴影,不贪求成功,只求正常地发挥自己的水平。有人说,幸福就像猫的尾巴一样,越是不停地追逐,就越是追求不到,可是一旦慢下来,停下来,它却与你如影随形。
有位年轻人在岸边钓鱼,邻旁坐着一位老人,也在钓鱼。二人坐得很近。奇怪的是,老人家不停有鱼上钩,而年轻人一整天都未有收获。他终于沉不住气,问老人:“我们两人的钓饵相同,地方一样,为何你轻易钓到鱼,我却一无所获。”
老人从容答道:“我钓鱼的时候,这知道有我,不知道有鱼;我不但手不动,眼不眨,连心也似乎静得没有跳动,令鱼也不知道我的存在,所以,它们咬我的鱼饵;而你心里只想着鱼吃你的饵没有,连眼也不停地盯着鱼,见有鱼上钩,心有急躁,情绪不断变化,心情烦乱不安,鱼不让你吓走才怪,又怎会钓到鱼呢?”
一个人的进取心太强,对某个事物刻意追逐,目标就象蝴蝶一样振翅飞远。而平常心可以使人心绪宁静、处变不惊,更易达成目标,而且平常心也可产生情感自慰,使人的生活更加和谐平衡。
但是很多人会说,我生活的环境不允许我保持平常心,又该怎么办呢?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就只能退而求其次,主动参与每一次竞争,不断地对人生旅程中所出现的“压力”和“障碍”加以因应。适应是一个过程,可以在一次次的磨砺中实现从量到质的飞跃,从而提高对外界压力所产生的承受能力。
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所说:“播下一个行动,你将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你将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你将收获一种命运。”从一次行动到一种性格,需要无数次的磨练与体验,这个过程不可忽视。
其次,对于一个目标真正的专注往往抑制恐惧,甚至忘记恐惧。我们的古人讲“致虚极,守静笃”。当一个人专注到极点的时候,整个心中是没有任何污染的,就象一只要抓老鼠的猫,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时候人往往精神高度集中,心无旁骛,没有恐惧。
巴纳姆效应
在一场场环环相扣的博弈中,每个人都很聪明,但每个人又都是笨蛋,因为他们在把别人当做筹码的同时,又成为别人赌局中的一个筹码。但是笨蛋又有大小之分,整场博弈中的最大赢家,实际上不过是损失最小的那个笨蛋而已。本书所介绍的法则,规律和效应,就是这样一些能够使我们在社会生活的博弈中避免成为最大笨蛋,或者说努力成为最小笨蛋的天条。有人说,避免犯错误,就意味着成功。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关于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十分贪玩的孩子,他的母亲常常为此忧心忡忡。母亲的再三告诫对他来说如同耳边风。直到16岁那年的秋天,一天上午,父亲将正要去河边钓鱼的爱因斯坦拦住,并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正是这个故事改变了爱因斯坦的一生。
父亲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的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我们发现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
爱因斯坦的父亲继续微笑着说:“我看见你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我钻出烟囱时干干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干干净净的,只草草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你杰克大叔是个疯子呢。”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白痴或许会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在2000年前,古希腊人就把“认识你自己”作为铭文刻在阿波罗神庙的门柱上。然而时至今日,人们不能不遗憾地说,“认识自己”的目标距离我们仍然还很遥远。探索其原因,我们不能不提到心理学上的“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于是只能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正因如此,每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迷失在环境当中,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巴纳姆效应”指的就是这样一种心理倾向,即人很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
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来命名的,他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一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在生活中,这种效应的典型反映是在算命过程中。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有一个故事说,一个替人割草的孩子打电话给一位陈太太说:“您需不需要割草?”陈太太回答说:“不需要了,我已有了割草工。”这个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拔掉花丛中的杂草。”陈太太回答:“我的割草工也做了。”这孩子又说:“我会帮您把草与走道的四周割齐。”陈太太说:“我请的那人也已做了,谢谢你,我不需要新的割草工人。”孩子便挂了电话。孩子的哥哥在一旁问他:“你不是就在陈太太那儿割草打工吗?为什么还要打这电话?”孩子带着得意的笑容说:“我只是想知道我做得有多好!”
这个孩子可以说是十分关于收集针对自己的信息,因此可以预见他的未来成长以及可能取得的成就,绝非是一般小孩子能比。
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有人说“成功时认识自己,失败时认识朋友”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归根结底,我们认识的都是自己。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时,都应坚持辨证的观点,不忽视长处和优点,也要认清短处与不足。
Subscribe to:
Posts (Atom)